(资料图)
“我父亲在杨浦区工作,母亲在杨浦区教书,我大部分童年在杨浦区度过,我认为上海东部在整个上海记忆中非常欠缺。”这就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主编、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新书《平凉路2767弄》的最初由来,昨天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《平凉路2767弄》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了研讨会。
2021年9月,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平凉路2767弄,即原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宿舍正待拆迁,这成为张力奋“都市、田野调查与纪录”课程的研究基地。这门课程以新闻采访与社会学田野调查为专业训练,指导12名本科生、2名助教,历经半年记录动迁全过程。“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前身是日商公大第一纱厂,1921年建成开工,1922年,配套职员和工人宿舍竣工。100年后,2021年秋,我和师生驻扎社区,将‘都市、田野调查与记录’课堂部分挪到那里,感受与纪录拆迁过程。我的学生和我学到了很多,关注了以前不关注的人、事、一些细节。”
“这里的居民和他们的父辈都是上海产业工人大军当中的一部分,在数不清的上海创造中有他们的汗水,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他们曾经下岗,再就业,我们的城市没有忘记他们,事关百姓福祉,这个旧改攻坚战我们一定要打赢。”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周建辉特地提到,新民晚报曾经为街道的旧改工作做过大体量报道,这段出自新民晚报记者邵宁笔下的记者手记,深深地印在他脑海中。“对居民来讲,自己的记忆能变成书本上的文字是一件幸事,也是对家族、家事的传承,对定海街道而言,这就是城市历史上一份珍贵的乡土教材。”周建辉说。
在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、教授徐珂眼中上海有两个版本,“一个是有自己的亲朋好友来的时候,愿意带他看的上海,另一个是你不会也不愿意带他看的上海,同时关注这两个版本,是应有的基本视野。”
上海史知名学者、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教授评价:“《平凉路2767 弄》是对一个百年社区人文历史的深度发掘,是对都市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全景素描,是对一个行将消逝的社区带有抢救性质的人文考古。”而人文考古,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,“城市的文化底蕴在人文历史,不止体现于卓著的文化精英,更体现在当下的成千上万的普通居民的身上,他们的油盐酱醋,喜怒哀乐,家长里短,家国情怀才汇成城市文脉的波涛汹涌。”(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