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1、在与家长沟通前,老师做好以下三个工作通常可以在沟通中胸有成足,把握整个沟通过程的主动权,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: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,并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发展指导或者改进建议,能为家长的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引导;二是分析家长,毕竟家长的文化水平、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,交流的方式方法也是迥异的;三是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,但是不能涉及家庭隐私,为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充足的准备。
2、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之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,力求站在“我就是家长、学生就是我的孩子”的角度考虑问题,让家长心里没有距离感,不产生戒备心理,这样即使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学生和家长,家长一般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3、在沟通中,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,特别是要尊重所谓“差生”和“不听话”孩子家长的人格,对学生问题的描述要客观有度,做到“假话不全说,真话不全说”。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,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,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在日常生活中,潜移默化地介绍一些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方法,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双方的,在与家长沟通中更要主动些,真诚地与家长交流,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家长,家长都能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。教师最为忌讳的是不要以教育专家自居,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。教师能与家长真诚交流孩子的情况,介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,以得到家长积极地理解、支持和配合。
4、教师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,注意从家长的谈话中吸取有效的信息,为教学工作、评价孩子积累客观依据。同时,还要对家长的说话内容给予相应的反馈,让家长感觉你是在耐心倾听的。
5、与家长谈话,态度要温和,语势要平稳,语境要清楚,让家长能快速把握要旨,切忌用教训式语气。尽量不用“不能”、“不要”、“不行”等消极性语言,多从积极的角度来评论或建议,这样提出的评论或建议更容易接受,更易于工作的开展。谈到学生的问题时,教师要冷静下来,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针对自己的个人问题,从个人的感觉中超脱出来,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,不要盲目、武断地评判家长的对与错,要求达成教育共识,而不争一时高下。用语要委婉,新教师面对的是比自己年长的家长,不能居高临下,我们不要使用“你应该”或“你必须”这样命令性的字眼,而应该说“我认为”或“你认为怎样?”这些婉转、协商性质的词语,这样家长更乐意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。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,在确定无疑时,语气也应该十分肯定,让家长相信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的。如面对爱挑剔的家长,教师要以一颗平等而细致的耐心来对待家长,以宽厚的胸怀来接受孩子家长不同的意见,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的埋怨。比如,对总不放心孩子的父母,教师要主动帮助其调整好教子的心态,请家长来校看半日活动,向家长推荐有关家教方面的文章,经常性的与家长约谈。对于比较尖锐的问题,电话交流是相对于面对面交流更合适的途径哦。
6、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,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位孩子,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、生活习惯、兴趣爱好、优缺点以及你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,需要家长的怎样配合等等,不能模糊不清,泛泛而谈,让家长不着边际,听似全有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从而产生失望情绪,进而对教师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。
7、很多时候,孩子有了问题老师很快想到找家长,但孩子有了进步或成绩,我们会不会也以同样的速度向家长汇报呢?换个角度想一想,如果我们是家长,每天从老师口中听到自己的孩子今天与谁打架了,明天把玩具弄坏了,再不就是上课捣乱了,用不了几次我们就把心和耳朵关闭了,对老师的话产生反感,怎么能去配合老师的工作呢?相反,教师也向家长汇报孩子的点滴进步,家长都会产生莫大的自豪感,教师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,相信家长也会乐于接受。